close



    

大一唸的是社會學,雖然只有一年,但期間的訓練和課程,對我日後在人文和社會公義的認知上影響卻頗深。


 


當年的系主任是個美籍神父,記得他曾經問過我們一個問題,


一個簡短的question,卻讓我印象深刻,至今仍常反覆自問。


 


 說:「為什麼你們中國人,很少問『你是誰』?卻很在乎『你是誰的誰』?」


 


對他們而言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不管你是老子還是兒子,老闆還是屬下,在人權和言論自由的立基點都是平等的。中國人不一樣,上千年的儒家教育,道德倫理最大,長幼尊卑掛帥,“禮數”成了箝制思想最好的殺手。常看到很多家長,一旦和子女意見衝突卻又使不上力時來這麼一句


「我是你媽ㄟ~ 怎麼可以這麼跟你媽說話?」


 


好了,戲演到這可以殺青了,還有甚麼好說的?在「你是誰的誰」的遊戲規則下高下立判,贏的不漂亮,輸的不甘心,套句扁式金句:「啊牟你是要安奈﹖」誰叫我是你老母,你是我兒子﹖


 


總是說我們的孩子沒有創造力,不若西方國家的孩子大方,不敢表達自己,述我直言,不可能的!腦袋沒換,氛圍不改,結果怎會有所不同?我們有公平的發言權嗎?父母們有忍受孩子「頂撞」的氣度嗎?可以在討論議題時做到對事不對人嗎?還是仍得要在『對長輩說話要恭敬有分寸』的戒尺下討論,如果是這樣,這類鑽冰求酥的想法就省省吧! 我保證大多的孩子就會『算了』。


 


龍應台新作「親愛的安德烈」裡,有著她與大兒子安德烈,小兒子菲利浦的許多對話。(註一)其中一段與小兒子的對話我是覺得很有趣的。


 


菲利浦跟著龍應台在香港生活了兩年,有一天,他對他媽說︰「媽,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你華人朋友們的特徵?」龍應台說沒有,菲利浦又接著說:「就是,當他們要問我甚麼問題的時候,他們的眼睛是看著你的,而且,就站在我面前,卻用第三人稱『他』來稱呼我。」


   


他的意思,就是說中國人看的不是年齡,而是輩分。只要你站在你媽或你爸身邊,你就是小孩,(就得扮演好有耳無嘴的角色)你就沒有身分,沒有聲音,所有問題要由你父母等『大人』來代答。


 


說得一針見血。他表達這些看法時十六歲。


 


我很幸運,在我上高中之後我的父母就放手訓練我對自己負責,這對身為中國人的孩子是很珍貴的禮物和認同。當然,他們是要對這個決定付出代價的。多少次和媽媽劍拔弩張,我知道她有多麼牙癢癢的,心裡一定恨不得叫我跪下抽我一頓,但她都忍下來了。事過多年,我對他們的做法有說不出的感激,這或許也是造成我日後較敢表達自己,對只能靠威權,卻無法用行動說服我的人始終無法認同的因素之一吧!(年輕時會當場放砲,現在學會在心中冷笑)


 


不過,報應很快就來了,八歲的兒子有時已經開始挑戰『我是誰』的功課了!我最大的壓力不在自己的威信被挑戰,反而是仍身處在儒家環境中的他人在挑戰我的教育方式,能不能證明自己是對的,或許只有時間吧!


 


 寫一段話給自己打氣︰


『父母對孩子的相信,來自對自己教育方式的自信。』


 


(註一)有關親愛的安德烈亦有許多感觸將另外發文分享


 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awu0 的頭像
    chawu0

    Seven days a week

    chawu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